斑姬啄木鸟

Picumnus innominatus   Burton
   

  261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(依据云南亚种,标本采自云南小勐养和临沦。)
雄性成鸟 额金黄色,头顶和枕橄榄绿色,眼上有一粗大的白色纵纹,一直延伸至颈;背、腰、尾上覆羽黄绿色;中央一对尾羽左侧那枚的外羽片黑色,内羽片白色,右侧那片内羽片白色,外羽片黑色,这样,相邻两羽片都是白色,侧都是黑色;其余尾羽为黑色。飞羽黑褐色,各羽的外羽片具黄绿色羽缘,与背同一颜色,越往里羽缘越宽。下体的颏灰白色;喉、前颈、胸、腹、尾下覆羽两胁灰白带黄,每片羽毛都有黑色大圆点,但两胁则为黑色宽阔横斑。
雌性成鸟 额无金黄色,而是和头顶等一样为橄榄绿色,其余与雄鸟同。
虹膜红褐色;嘴黑色;跗蹠和趾暗铅色,爪黑褐色。
量衡度(mm,g)(注:见图1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8)12.8 102.6 11.9 57.2 31.4 13.3
(11—14.5)(96—108)(11.2—12.3)(52—63)(30—35) (12.6—13.5)
♀♀(8)12.1 103.2 11.9 57.5 31.4 12.9
(11—13)(92—112)(11—12.3)(55—60)(12.2—13.3)(12.2—13.3)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我国啄木鸟类中最小的一种。额金黄色,头顶和枕橄榄绿色,眼上有一粗大的白色纵纹,一直延伸头至颈;背、腰黄绿色;下体灰白带黄,各羽均有黑色大圆斑。

大小

量衡度(mm,g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8)12.8 102.6 11.9 57.2 31.4 13.3
(11—14.5)(96—108)(11.2—12.3)(52—63)(30—35) (12.6—13.5)
♀♀(8)12.1 103.2 11.9 57.5 31.4 12.9
(11—13)(92—112)(11—12.3)(55—60)(12.2—13.3)(12.2—13.3)

生境信息

生态 栖息于山地灌丛、竹林间。喜在枯树上活动。常单个或成对与(币鸟)、山雀等小鸟于竹林或乔木林中的亚乔木上混合活动,攀缘于低矮的小树和灌丛的枝条上。形小而行动敏捷,不易遇见。啄木节奏较其他啄木鸟慢。食物主要是蚁类及蚁卵等。在秦岭,于8—9月间剖验5个鸟胃,除一胃内还见些甲虫外,其余都是蚂蚁。李桂垣等(1985)在四川解剖过11个鸟胃,食物有甲虫(7次)、蚂蚁和其他昆虫(各3次),均为动物质。
巢营于树洞中。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终年留居长江以南各省,西至四川、云南,北抵甘肃南部、陕西南部及河南南部。

分类讨论
引证信息
检索表文本

亚种检索表

头顶暗橄榄褐色(雄鸟的头顶前部呈橙棕色);胸以下沾绿黄色…………云南亚种 P.i.malayorum
头顶较淡沾绿色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指名亚种 P.i.innominatus
头顶纯淡栗色;胸以下近白色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华南亚种 P.i.chinensis